编者按: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长寿化并存的大趋势下,不同世代的人共存在一个时间段将成为常态。多代社会的出现,使个人发展、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等面临着巨大挑战。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水平提升、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更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等多元价值取向逐渐为社会所包容,传统家庭的模式与功能发生剧烈改变。
在中国,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消失、鼓励生育等话题从未淡出互联网舆论场,但在很多时候,针对这些问题的争论不是偏离重心就是混淆概念,甚至闻“人口”色变。
究竟该如何正确且客观认识中国人口问题?鼓励生育、人口红利……这些政策或热词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仅就人口谈人口、只通过人口途径解决人口问题,行得通吗?当下,人口机会转型已经出现,我们是否认真审视这场全球人口革命,并做好充分准备?
对此,观察者网邀请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原新教授,围绕中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作出一些解读与分析。(本文为上篇)
[口述/原新,整理/朱敏洁、廖一恒]
人口负增长是全球趋势,中国又有何特殊性?
观察者网:原老师,您好。首先从大众最关注的出生人口和增长率聊起吧,根据2023年人口数据显示,出生人口为902万低于2022年的956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比2022年的-0.60‰又略有上升。人口负增长现象与过去人口学专家的预测是否吻合,这种趋势会延续下去吗?
原新:在讲人口数量问题前,首先要知道我们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从过去紧缩型的人口政策逐渐转向宽松型人口政策,2013年底实行单独二孩,2015年底放开全面二孩,2021年中提出三孩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应该说生育政策宽松化在一定的时间段产生了一定生育效果。
在2001年至2010年之间,每年出生人口几乎都在1700万以下,年均出生人口1613万人。从2011年起,出生人口开始有所回升,2011年的出生人口为1785万人。
中国历年常住人口出生数中经数据
为什么2013年调整生育政策,却在2011年就出现出生人数回升呢?其实至今为止,我们的生育政策宽松化走了三步,但实际操作层面是走了四步。
第一步,在单独二孩政策前,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时间表,但各个省份实际上是逐步放开了生育间隔制度。
以前符合生育二孩、三孩政策的家庭要受到生育间隔的限制,从2005年之后各省逐渐开始探索性地放弃生育间隔规定。到2010年前后,大概有2/3以上的省份都已经放弃了生育间隔限制。这使得有二孩、三孩生育意愿且符合当时政策规定的家庭不再需要间隔三年到四年生育,可以自主安排生育二孩或三孩的时间,促进了2011年和2012年出生人数的回升。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出生人口1785万人,2012年升至1973万人,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但是,2013年的出生人口又掉到1776万人,2013年11月十八大闭幕之后,12月正式宣布实施单独二孩生育政策。
于是,2014年出生人口升至1897万人,但2015年又掉到1654万人。紧接着,2015年10月,全面两孩政策落地,2016年的出生人口回升到1883万人,2017年是1765万人,但到了2018年跌至1523万人,2019年为1465万人,到2020年只生了1202万人。
可见尽管全面两孩政策放开,但出生人数还是在持续下降。面对这样的情况,2021年6月又出台了三孩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尽管如此,2021年出生人口仍然继续下降,只生了1062万人,2022年则跌破1000万大关,只有956万。2023年就像你前面提到的,变得更少,只有902万。
全国常住人口出生人数中经数据
按上述趋势,大家可以发现生育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的时间段产生了一定效果。从2011年到2017年,这7年时间内,平均出生人口为1819万,和放开政策前十年——也就是2001年到2010年的平均出生人口1613万相比,平均每年还是多生了200多万人,所以说有一定效果。
但三孩政策的效果,可以说基本没有显现。我个人认为,三孩政策效果没有呈现的原因,是因为单独二孩和全面两孩的放开,实际上是把过去被压抑的二孩需求基本都释放出来了,整体而言,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是普遍下降的。现在90后和00后是生育主体,他们的生育意愿相对比较低,愿意生二孩的意愿较低,愿意生三孩的人群更少。所以三孩政策放开以后,因为该释放二孩生育已经释放的差不多了,想生三孩的人本身就是小众,生育状况就进入了一个常规化低生育率状态。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三年疫情。当时有人说三年疫情把人都关在一块,封闭状况下应该可以多生孩子。但三年疫情和一般灾难性事件不一样,新冠疫情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起初没有疫苗,后来尽管有了疫苗,但疫苗研发周期很短,对于控制疫情有效,但是对于生育的影响并没有足够的试验证据和经验。因此医生一般建议是如果你要备孕,最好不要打疫苗。但不打疫苗就意味着另一个问题,你的新冠中招的概率可能会变大。所以在生命安全和生孩子这个问题上,人们普遍选择生命安全,这是肯定的,也是正常的。换言之,就是疫情期间怀孕人数比较少。
第三个原因是由于疫情管控,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整个经济受到影响,人们对收入的预期下降。如果一个家庭缺乏一定的经济支撑,生孩子也就是一句空话。
那么疫情结束了,总该生了吧?从2022年12月放开到2023年2月,这三个月是阳性最为集中的时间,但是新冠阳了之后对于怀孕及下一代的健康到底影响如何?也是未知数。所以,医生又给了一个建议,阳转阴之后最好3到6个月内不要怀孕。
大家算一下,怀孕要9个多月才能出生,所以疫情之后,即便有生育反弹,那也要到2024年及以后才会反映出来。所以今年预期可能会多生一点,有两个因素,一是如果疫情之后有生育率反弹,应该从2024年开始,而且今年又是生肖龙年。
这些因素加起来,今年可能会有一点反弹。但我想提醒大家是,龙年如果有出生人口反弹,很有可能是以前一年的兔年和后一年的蛇年的少生为代价的。这一点我们去观察我国台湾省的出生人口情况也是如此,龙年前后的出生人口数是下陷的,龙年的出生人口数是上翘的,但是三年一平均,与前后年份的出生人口数相比其实没多大变化。短周期来看,今年可能多一点,长周期看,基本是拉平的。
所以,出生人口的递减或逐年减少,基本上是一个大趋势,这是长期的低生育率甚至超低生育率的必然结果。
观察者网:人口递减的大趋势将如何体现,对于未来具体的发展形势有什么预测?
原新:根据联合国7月12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4版)》(即WPP-2024)——这是联合国做的最新的全世界237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预测,中国的出生人口现在是900多万,到2035年大概减少至842万,到2050年则减少到737万左右;死亡人口则从现在的1100万左右,到2035年增加至1377万,到2050年为1753万。
联合国发布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联合国经社部
换句话说,如果现在每年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净减少200万人左右,到2050年大概要净减少1000万人,这是大的趋势。
这种大趋势很难改变。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少子化趋势依然在继续,而且少子化不是中国独有,全世界都在经历少子化过程。长寿化和少子化是人类共同的前景。
全球来看,就少子化而言,实际上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就已经达到了生育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
那时候死产很多,怀孕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历史人口学家估计可能的总和生育率水平(相当于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也就5-6个。工业革命之后,伴随医疗、科技、生存环境的改善,人类一直维持较高的生育率水平,20世纪中期曾达到6-7个,之后开始进入下降通道,目前全球的平均生育率水平已经降至不足2.3,直逼更替生育水平。近70年左右的时间,人类的生育率水平下降了一半以上。
从长寿化来说,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大概只有30岁。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寿命直线上升,全世界平均寿命在去年增加到73.3岁,已经进入长寿化时代。工业革命以来的近200年时间,人类的寿命延长了一倍以上。
总之,人类寿命延长了一倍以上,生孩子却减少了一半以上,少子化和长寿化是全人类的共同特点。
再看中国,我用了一个比喻:如果把人口转变比作一个赛道的话,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终点是一致的——少子、长寿,这是共性;个性则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赛道上的起步时间早晚有别,行进速度快慢有差。而中国最大的个性就是急和快。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预期寿命是35岁,现在我们的预期寿命是78.2岁,翻了一倍多。新中国成立的早期阶段,我国的平均生育率水平是6个孩子以上,2020年降到1.3,近几年还在下降。无论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是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我国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的速度和程度,都呈现出又急又快的典型特点。
观察者网:您提供的数字应该还是全国平均,如果分地区来看,比如在上海等超大城市,总和生育率已跌破1。
原新:没错。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全国平均生育率水平是1.3,比较温和一点;根据WPP-2024公布的数据,联合国估算的2023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是0.999,也就是1。2020年人口普查降到了1.3,就是超低生育率水平的阈值。近三年还在继续下降。
往后展望,这种少子化和长寿化的过程还会继续加剧。
根据WPP-2024年的最新中方案预测假设,2035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有可能回升到1.10,2050年升到1.18。同时,预期寿命会从现在的78.6岁到2035年达到80.8岁,到2050年增加至83.4岁。
一个国家达到或低于1.3的总和生育率,就意味着进入超低生育率(lowestlowfertility)的行列。按照联合国的预测,从现在到本世纪中期,我国人口都会在超低生育率的环境下运行,也就是说少子化会继续加剧,长寿化还会延续。而这两件事放在一块,在数量上表现出来的是人口负增长加快,在结构上表现的是人口老龄化加剧。
2021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3亿人的峰值,2023年为14.10亿人。根据联合国WPP-2024中方案预测,到2035年我国总人口会降到13.76亿人,2050年降到12.65亿人,与2000年总人口相等。从年龄结构来看,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会从2023年2.31亿人减少到2050年的1.26亿人,即在现在基础上净减少1亿人,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现在的8.82亿人,减少到2035年的8.25亿人,到2050年降至6.40亿人。
202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老年人口数量是2.97亿,到2033年会突破4亿人,到2050年则达到5亿人,到2054年会达到最高峰值5.13亿人。
在此情形下,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会如何呢?2023年是21.1%,2035年将超过30%。一般我们认为超过20%是中度老龄社会,超过30%是重度老龄社会,超过40%为超级老龄社会,中国到2051年会达到40%,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再往前看,到本世纪70年代中期(2074年),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会超过50%,也就是总人口中有一半是老年人口,这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今天,被认为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日本,根据日本统计厅的资料,2023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4373万人,占总人口的35.2%。也就是说,中国在本世纪40年代之后遇到的人口老龄化情形,在当今世界无实证可循,无先例可循,前无来者,一切都是新生事物,必须高度重视。